拉萨市社会救助典型案例(低保+监测户型案例)
为进一步总结和宣传我市民政领域社会救助工作典型经验做法,更好地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者提供实践经验,推动社会救助政策精准精细落实见效,全力做好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保障工作。
低保+监测户型案例
仓某,女,家中共有3名家庭成员。她的两个孩子均为视力4级残疾,以往,两个孩子凭借着有限的视力在拉萨打零工,虽然收入微薄,但也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然而,随着视力的持续下降,他们逐渐无法胜任工作,只能无奈返乡。而仓某本人,不幸患有精神分裂症,身体和精神状态不稳定,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由于家中缺乏劳力,没有收入来源,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能否纳入农村低保和监测户?
1.根据《拉萨市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第二条 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自治区当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家庭财产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相关规定的生活困难家庭实施的兜底性保障制度”。仓某一家无收入来源,符合收入标准要求,且家庭财产状况简单,无大额资产和存款,满足纳入农村低保的条件。
2. 依据2025年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政策,家庭年人均纯收入8500元(含)以下,且符合返贫致贫风险情况的家庭可识别为监测对象。仓某家庭主要劳动力成员丧失劳动力、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标准,本人患有精神疾病,经济十分困难,符合监测户申请标准。
一是乡镇民政工作人员联合村“两委”在受理申请后及时入户核查,通过入户核查(查看居住环境和实际状况)+邻里访问(了解家庭关系及经济来源)+信息核对(核查财产和收入)方式确认情况。经核查,无法外出务工、无收入来源,符合救助条件,随即启动申报流程。二是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依据监测户识别程序,通过入户核查+信息核对(核查财产和收入)确认情况。经核查,无法外出务工、无收入来源,符合救助条件,随即启动申报流程。
一是落实低保政策。经过一系列审核流程,仓某一家成功纳入农村低保。从次月起,开始领取低保金。二是监测户岗位帮扶。相关部门积极安排监测户岗位,增加家庭收入,家庭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三是提供救治服务。民政部门将仓某送至精神卫生福利院,提供医疗救治,得到妥善救助。
一是精准识别是关键。在社会救助中,精准识别困难群众至关重要,需要严格依据政策标准,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全面了解申请家庭的实际情况,确保真正困难且符合条件的家庭能够得到及时救助。二是政策协同形成合力。低保政策和监测户帮扶政策相互配合,从基本生活保障到就业扶持,为困难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协作与信息共享,形成政策合力,提升救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