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
这句至理名言最早出自《礼记.大学》,是儒家的一个经典。
大意是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必先治理好国家。
要想治理好国家,须先整顿好自己家。
要整顿好自己的家,就要先进行自我修养。
要自我修养,就要先端正其思想,思想端正了、自我修养完善了,家庭才会治理顺畅。
家庭顺畅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天下太平。
先辈们为什么要把“修身”排在最前面?
修身就是修正好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观念。
它对整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有强烈的影响,是生活、工作、事业的根本。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要从自己本身出发。
如果自己本身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偏差,所有的事情都会偏离轨道,那无疑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所以修身是每个人人生至关重要的一课。
那要如何“修身”呢?
01 修身要加强人格修养。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氏家劝十则》第二条“品行端正”中说:“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其中的“持身端正”即指品德要好。
好品德,于己来说,是做人做事的重要基石;于民族和国家来说,是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石;于党员干部来说,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基石。
德行天下,以德立身,崇德向善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刘少奇同志在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指出,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
毛泽东等历代志士仁人,知道修身是成长进步之基,也是工作事业之本,所以才会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的身体和思想。
毛泽东当年立志从改变自己开始,最终改变了旧中国。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等等,都是毛泽东修身的至理名言。
特别是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领导全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宏伟大业。
古往今来,有多少先贤前辈,不管当下有多么落魄也没有放任自己,因为他们心中有大梦想,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做什么,所以他们努力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情,修好身,这样将来才有机会一展才华。
修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世世代代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
02 修身要有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指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需要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
他常常提醒全党,“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准备对付最坏局面”,“要在最坏一点上来布置工作”,“以能对付最坏情况”,“为根本出发点”。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迎来最后的胜利,国际国内形势呈现出一片光明的景象。
在欧洲战场上,德国法西斯于5月8日战败投降;在亚洲战场上,日本帝国主义日暮途穷,垂死挣扎;在国内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开展如火如荼的局部反攻。
此时,中国共产党拥有着121万党员、91万军队、220万民兵和接近1亿人口的19块根据地。
成为当时“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重心”,“中国人民解放的重心”,“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重心”。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空前发展,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空前团结。
尽管如此,毛泽东却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底线思维。
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预见困难风险,化解问题矛盾,在抗战的最后阶段和随后的解放战争中把握主动,从而赢得最终胜利。
三国时期,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不顾劝阻,直意发兵讨吴,终遭大败。
历史教训,不可不鉴,急则生乱,忙则出错。
所以现实工作生活中,我们要稳住情绪,坚持底线思维能力,把事办稳妥,做到纠偏补漏、固强补弱;做好当下、才能兼顾长远。
03 修身要读书养心健体。
养身必先养心,修身必先修行,做事必先做人。
养心即通过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强道德涵养。
苏东坡有诗曰“腹有诗书气自华”。
“华”为美,就是肚子里有学问的人,外表显得气度不凡、与众不同。
吴麟征《家诫要言》中亦说:“多读书达观今古,可以免忧。”
宠辱不惊、坦坦荡荡的马寅初、梁漱溟,都表现出了读书养心达到的境界。
毛泽东在关心别人养病时,不是送药而是劝读书。
这也反映了毛泽东以读书为改善心理、调节情绪的经验之方。
书读得越多,对人生、对万物领悟得越深,为人便越是平淡自然。
读书可以使人达到无所畏、无所谓、无所为的“三无”境界。
毛泽东常说“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读书多了,到了一定的境界,自然明白世界上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
苦不是怕,死不足怕,灾不足怕,祸不足怕,是非不足怕,变幻亦不足怕。
从书中彻悟了人生的必然规律,就会觉得“生死寻常事,福祸两由之”,“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04 结语
儒家认为,圣贤或君子的境界不是一个人生下来就具有的,需要经过后天努力特别是通过修身才能达到。
《大学》讲:“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意思是,搞好品德修养就能理顺人脉,有了人脉就能拥有资源,有了资源自然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才能发挥财富的功能,对自己有用。
用财富做什么?“仁者以财发身”,就是用财富来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达到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这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
反过来说,想要实现人生事业、成就、境界的巅峰状态,活着令人景仰,死后令人怀念,不名一文肯定是不行的。
想赚钱,没有资源肯定是不行的;想得到资源,没有人脉肯定是不行的;想拥有人脉,没有美好品德肯定是不行的。
怎样才能拥有美好品德呢?
在儒家看来,就两个字,“修身”。
可以说,修身是走向人生成功的方法,想走向成功的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