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社会救助典型案例(服务类社会救助型案例)
为进一步总结和宣传我市民政领域社会救助工作典型经验做法,更好地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者提供实践经验。我局将陆续发布拉萨市社会救助典型案例,推动社会救助政策精准精细落实见效。
服务类社会救助型案例
仁某,83岁,分散特困老人,长期患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属于半失能独居老人,日常起居不便,饮食、精神陪伴缺失,民政服务站将其列为重点关爱对象,承担了老人的生活照料与帮扶工作。

针对仁某在照料护理人员照护的基础上,面临的年事已高、因病行动不便、缺乏陪伴、就医难等现状,民政部门应该提供哪些服务类社会救助。
针对该服务对象特殊困境,民政服务站围绕老人生活、医疗、精神慰藉等核心需求,构建多维度、常态化帮扶体系。一是日常照料精准化。每月至少3次上门提供生活服务,涵盖做饭、打扫卫生、洗头、洗衣、理发等,针对老人个性化饮食需求,会专门上门烹制老人喜欢的饭菜。二是医疗服务全程化。在老人有就医需求时,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前往县医院完成检查、购药等流程,彻底解决老人行动不便及就医协调的难题。 三是物质支持暖心化。链接社会资源,为老人购置日常用品、换季衣物,同时代缴电费,基本生活开支,消除物质短缺顾虑。四是精神慰藉常态化。上门时通过唠嗑,倾听老人讲解新旧西藏对比、红色故事,不定期与老人进行视频通话,了解状况等方式陪伴老人,缓解其孤独感。

一是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通过每月固定上门照料,根据老人喜好,帮助老人改善伙食、打扫卫生、洗头、洗脚、理发等,使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稳定保障,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二是医疗难题彻底解决。在老人有就医需求时,全程陪同就医,消除了老人行动不便与沟通障碍,保障老人及时就诊,就医保障“不缺位”。三是物质短缺全面消除。积极进行资源链接,日常用品、换季衣物按需供给、电费代缴等保障生活便利,老人无需再为基本物资发愁,物质生活“无顾虑”。四是精神孤独有效缓解。通过精心陪伴、用心交流,让老人获得情感寄托,从“独居无依”变为“有求必应”,孤独感大幅降低,心理状态更显积极乐观。
一是摸排需求是基础。要精准锚定救助对象“生活、医疗、精神”等多元需求,避免“一刀切”,只有聚焦实际困境,精准制定帮扶措施,才能让救助服务真正取得成效。二是多方参与是关键。单靠个人或单个部门力量有限,通过采取民政服务站牵头、社会组织出资、资源链接的救助模式,不仅有效弥补了老人物质供给缺口,且满足了老人政策、物质等多方面需求,使救助服务成效更加显著。三是长效化帮扶是核心。分散特困老人的需求并非短期一次性能彻底解决,通过“每月固定上门”“全程陪诊”“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长效化机制,能到达“解决日常照料问题”升级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帮扶闭环。(此案例由林周县春堆乡民政服务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