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典型案例〔案例八〕
社会救助典型案例
( 案例八)
一、案例背景
2023年6月,白某配偶罗某因找牛失踪,白某一家生活陷入困境。民政部门收到白某临时救助申请后,入户核实家庭基本情况,经核实该户共5人(小学生2人、初中1人),原主劳力罗某失踪仍未找到,初步核算家庭年收入及人年均收入存款44.13元。目前家中无经营性收入,家庭经济确实困难。
二、对象情况
1.主要劳动力失踪:罗某的失踪使家庭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对家庭经济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家庭成员构成:家中有 5 人,包括两名小学生和一名初中生,孩子的教育和生活费用是家庭的重要支出。
3.经济状况:家庭年收入及人均收入存款仅 44.13 元,且无经营性收入,经济状况极度困难,难以满足家庭基本生活和教育需求。
三、思路做法
1. 经济援助:提供紧急资金援助,以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开销,如食品、住房、水电费等。
2. 教育支持: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用品、学费减免或助学金,确保他们能够继续接受教育,不受家庭经济困难影响。
3. 心理支持:白某承担了巨大的压力,需要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其应对困难和焦虑。
4. 就业援助:如果白某有就业能力和意愿,为其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四、实施服务过程
(一)第一阶段:专业社工团队开始与白某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建立专业关系。初次会谈时,要全面了解白某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白某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接纳、尊重等相关技巧赢得白某的信任,可以通过入户走访、陪伴,增强白某对社工团队的信任。
(二)第二阶段:帮助白某建立生活自信,疏导白某的消极生活情绪。同时增加上门看望聊天次数,与白某谈心,引导白某表达自己的内心,社工团队与志愿者一起,对白某进行支持和肯定,引导白某建立生活自信,更加积极的面对未来的生活。
(三)第三阶段:链接邻里,为白某提供生活方面的一些便利服务。通过走访白某的邻里侧面了解白某的家庭基本情况,并组织志愿者以及试着让邻居们能够配合社工团队一起去白某的家里给予他一些生活上便利。
(四)第四阶段救助过程:发现救助对象——救助对象申请——了解救助需求——反馈镇级相关部门——救助对象情况核实授权书(提交县民政进行核查)——村委会进行开会研究——调查救助者实际情况——镇政府会议研究——进行救助。
(五)第五阶段:在本个案服务过程中,民政部门为白某提供了心理辅导和资源链接,并争取到了救助金额:5000元(大写:伍仟元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白某的生活压力,缓解了她的消极情绪,在民政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白某对生活的自信心显著提升,白某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好好吃药,因为她说只要她好好的,孩子们才会过得好也会好好学习。以上措施有效缓解了白某家庭经济困难状况,使白某能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六)第六阶段:畅想未来
专业社工团队与白某一起总结与回顾整个个案过程,首先肯定了白某的转变和进步,巩固个案成效。与白某一起畅想未来,分享彼此的理想和目标,帮助白某制订未来计划。
五、后续跟踪与评估
1. 定期回访:了解家庭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救助措施。
2. 效果评估:评估救助措施的实施效果,如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是否受到积极影响等。
3. 长期关注:确保家庭能够逐步摆脱困境,走向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六、经验启示
为该家庭申请的 5000 元临时救助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短期内的燃眉之急。这笔救助金得以让家庭购买必要的生活物资,保证了基本的生活质量。孩子们能够继续上学,减少了因经济压力而辍学的风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妻子白某的心理负担,让她能够暂时舒缓紧绷的神经,有更多的精力去规划家庭的未来。
然而,5000 元的救助金只是一个短期的解决方案。家庭的长期稳定发展仍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努力。后续民政部门需要持续关注这个家庭的状况,确保救助措施能够产生持久的积极影响。
七、专业反思
在处理这个个案的过程中发现,尽管临时救助金能够解决一时之需,但要实现家庭的真正脱贫和稳定,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和长效的帮扶机制。
首先,在发现家庭主要劳动力失踪的情况时,民政部门的响应速度和信息收集工作还有待提升的空间。应当更加迅速地介入,全面了解家庭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以便能够更及时、更精准地提供帮助。
其次,对于这类家庭,单一的经济救助远远不够。民政部门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共同为家庭成员提供教育支持、就业培训和心理辅导等综合性服务。
此外,在救助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家庭成员自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知识,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依赖外部的援助。
最后,社会救助工作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反思和完善救助政策和措施,以适应不同家庭的特殊情况和需求,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持,真正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