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工作典型案例 〔案例六〕
社会救助工作典型案例
〔案例六〕
一、案例背景
边某一家是长期居住在日喀则市,户口在某县的经济困难人员。边某因突发疾病长期卧病在床,丈夫也离其而去,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
二、对象情况
边某,44岁,肢体残疾二级,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家中共3人,户口均在原家庭(边某娘家)。其中小儿子目前在市里就读小学;大儿子17岁辍学在家,无固定收入来源。边某与配偶未领取结婚证,边某患病后其配偶未再履行丈夫和父亲的责任。目前该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边某“单人户”低保金和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
三、思路做法
边某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因边某目前未分户,无法实现整户纳入低保保障范围。二是由于边某从小在城市打工生活,在老家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导致常年在市里租房居住,每月房租费600元。三是因边某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加重且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四是边某常年卧病在床,截至目前未办理社保卡。五是因长子需照顾母亲,无法通过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针对以上问题,由县民政部门牵头,公安、自然资源、人社、医保等部门协同,分别采取措施进行救助帮扶。一是公安部门协助该家庭进行分户。二是县民政部门为该家庭实施临时救助10000元及价值约900元的米、面、糌粑、衣服、小毛毯等救助物资,配送1台电动轮椅,有效缓解边某家庭困难。三是县级民政部门协调将以3名共同生活困难人员为家庭,按程序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四是县人社部门上门服务,为边某办理社保卡。五是县医保部门对接医院等,争取为边某办理特殊门诊。六是边某结对帮扶人对接医院、援藏渠道等医疗资源,争取边某能进行住院治疗。七是边某进行治疗后的自费部分,拟通过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帮扶。后续,由县民政部门持续关注该家庭,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救助帮扶举措。
四、取得成效
在各部门的共同协作下,边某家庭的生活困难得到缓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下一步,若边某的疾病能得到有效治疗,长子也可务工或就业,家庭条件将得到更为有效的改善。
五、经验启示
一是救助工作要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需要多部门共同协作,多渠道发现困难群众;需要各部门信息共享、互通有无,提高救助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社会救助已不是民政一家单打独斗的工作,必须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更为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救助帮扶,不仅要考虑缓解当前生活困难,更要考虑困难对象的内生动力;救助不是简单的送钱送物,更要针对实际的困难需求,送服务、送政策、链接多方资源,才能真正地帮助困难家庭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