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民政局加速数智赋能筑牢民生保障基石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21日 来源: 拉萨民政
背景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已成为新时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趋势。市民政局面对养老服务资源分散、救助需求多元化的挑战,探索推进以数据驱动、流程重塑和精准服务为手段的改革,大力推动民政领域数智化转型。


一是
平台筑基

构建涵盖全业务、贯通各层级的综合信息系统,通过数据互通”推动“服务便捷”,为民生保障注入“智慧中枢”。智慧养老。借助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项目,整合老年人基本信息、健康档案和机构资质等6大核心数据集,构建“一人一档”动态数据库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识别老人服务需求。如:经分析失能老人洛桑用药记录,系统自动推送社会组织上门助医。目前,已有11家社会组织入驻平台,20万余人次提供精准“六助”服务数据分析准确率超过98%‌,显著提高养老服务需求响应速度智慧救助。率先建立拉萨市智慧救助系统,针对全市流动人口多、分布散的特点,设置“困难流动人口”专项申报入口,支持藏汉双语线上申报、语音填报。根据行政区划智能划分网格,将摸排任务自动分配至对应县(区)、乡镇(街道)民政工作人员,按照困难类型和程度,智能推荐救助政策和帮扶措施‌,形成“申报-派单-核查-救助”的闭环流程。


二是
数据驱动

主动挖掘全市民政服务对象需求,持续提升民政服务强度,不断勾勒更高效、更贴心的民生保障图景。服务升级。投入482.35万元对全市10家养老服务机构和15家日间照料中心进行智能化升级,包括安装烟雾报警器、智能床垫和SOS紧急呼叫按钮,实现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和运营安全24小时全天候监控。如:城关区娘热街道63岁的平措爷爷因认知障碍走失,通过智能手环定位成功在堆龙德庆区找回。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处理12572次跌倒、SOS心率异常等告警,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让老人和家属吃下“定心丸流程再造。依托“信息采集”模块“智能研判管理”程序,成功采集1.65万名民政服务对象数据,涵盖家庭收入、医疗支出和住房情况等23项关键指标,系统利用算法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政策参数比对,精确计算救助金额,并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有效防止资金截留和挪用同时,实行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对连续三个月医疗支出超过月收入50%的家庭或遭受失业、重大变故的家庭进行自动预警。如:尼木县次仁曲宗家庭,因两人重病医疗支出激增,系统触发红预警,民政工作人员在24小时内上门核实,及时发放3万元临时救助金,缓解家庭紧急困境。智慧救助系统已累计识别492名突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126.47万元


三是
协同扩容

坚持“同质同标”,携手打造民政服务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延伸触角。依托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为全市5289名独居、失能、高龄等重点关注老人配备便携式紧急呼叫设备,按下按钮可直接连通民政服务热线和家属电话。如:林周县唐古乡79岁拉巴老人,由于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去年冬天他突发哮喘,紧急呼叫器成功连接民政和家属,村医15分钟内到达现场,及时处理病情。结合藏族生活习惯,特别开发藏文版智慧养老APP,支持语音查询附近的养老服务点、助餐预约等功能,覆盖率达95%,为2万余人次提供服务。同时,建立林周县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体验。互联互通。为打破数据跨层级、跨部门壁垒,与市经信局、大数据局共建市、区两级数据交换机制,审批周期从数周缩短至24小时。临时救助亦可“病床申请”,已有327名住院患者通过这一途径获得救助,平均申请到账时间仅需1.5天,实现救助申请“零跑腿”。完成与金民工程系统接口需求梳理与技术方案编制,积极推动数据上下贯通,为精准服务供给、科学决策分析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构建“一网通办、数据赋能”的智慧民政新格局。积极推广“银发顾问”提供政策咨询,累计开展培训指导140余次,能力和改造评估3527次,实现服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深化系统应用,拓展智慧平台功能。通过智慧养老与智慧救助双轮驱动,打造“智慧+服务”新模式,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分散管理”到“一体协同”的跨越,为高原民生保障树立数字化标杆。